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是汉文明展示的瑰宝。
收藏瓷器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拥有多年瓷器鉴藏经验的郝玉珑告诉记者,想要具备一定瓷器收藏水平,就需要向有经验的专家、行家学习。
首先要向收藏圈中的前辈学习。“早先在西市大街、天宝路一带,我遇见过三位长者,他们在解放前都曾在委托行经商,有两位久居西市大街,有一位久居沈阳道附近,他们三位可以说都是‘老鬼市’的老行家,身怀收售古旧物的本领。他们有的人擅长鉴赏瓷器,有的精通古钱币、有的熟悉青铜器和鎏金铜佛像,跟他们成为朋友后,经常会拿着实物跟我传授收藏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他们还帮我长眼,充实我的藏品。”郝玉珑回忆,其中有一位刘三爷在八十年代初就指点他收到两件宝贝,一个是元青花大罐和一个大清乾隆年制款粉彩花卉天球瓶。此外,这几位久在古旧市场浸淫的老先生还向郝玉珑传授了不少和古玩商贩打交道的窍门,让郝先生学到了诸如如何探底、如何划价、如何与商贩交朋友的小窍门,这都使郝玉珑在随后多年的收藏过程中受益匪浅。
其次是向高水平的商贩学习。“我接触的不少古玩商水平很高,在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收藏知识和技巧。在沈阳道市场建立之初,我认识了一位从大别山来此出售古玩的商人老吴。那时我在他摊位上看中了一款瓷板画,画中是一幅七贤图,落款汪晓棠绘于珠山,瓷板由老红木装饰,古朴典雅,真是‘有一眼’,但我对作者生平并不太了解。老吴见我喜欢,就主动介绍作者生平以及从鉴赏角度讲出了作品美妙之处,通过老吴的讲述,提高了我的鉴赏知识,随后由于我们聊得很投缘,他将这件瓷板画低价出售给了我。在以后的交往中,我得知他原来也当过兵,复员后由于喜欢中国瓷文化,就回大别山干起了瓷器营销。我当年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得知我们是‘战友’之后,老吴对我更感亲切,一有时间就会跟我交流瓷器书画收藏知识,也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趁热打铁的投入了珠山八友的专项收藏。”郝玉珑告诉记者,跟前辈行家学习绝对是一条丰富藏品和迅速提高收藏境界的捷径,他也希望广大藏友,搞收藏不要闭门造车,要和朋友多交流多学习,共同提高。